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 | 邵雍:上海:红色码头记忆

发布者:邵明杰发布时间:2024-06-25浏览次数:41


回顾上海作为红色码头乃至源头的历史片段,可以清晰看到何为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亦从一个侧面阐释上海何以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


■邵雍

上世纪20年代,为了提高党员素质、学习马列主义以及培养干部、保存力量,中国共产党及其早期组织根据形势变化与革命斗争的需要,分期分批派人赴海外留学进修。就赴苏路线而言,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上海—海参崴—莫斯科”,另一条是“上海—大连—哈尔滨—满洲里—赤塔—莫斯科”,其共同点都是从上海出发。

1921年6月至7月,俞秀松与张太雷一道,先后参加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8月,俞秀松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以下简称“东方大学”)第一期中国班,学习了4个月。

1922年1月,俞秀松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月30日,又参加了历时3天、有67人参加的远东革命青年代表大会。3月,俞秀松回到上海,根据中共中央局的决定,积极投入恢复与整顿地方团组织的工作。

1921年3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汪寿华(又名何今亮)、梁柏台等人走出上海外国语学社,前往东方大学学习。他们是走陆路去的,途经哈尔滨时被奉系军阀扣押。获释后,改由海道到达海参崴。当时,白匪叛军作乱、阻断交通,他们被迫滞留在伯力一带。

1924年底,汪寿华奉调回国。党中央决定组成新的上海区委,汪寿华在其间负责工人运动。1925年1月,他参加党的四大,并在会上作了有关工人运动的报告。五卅运动爆发时,汪寿华转任上海总工会宣传部主任,积极协助李立三、刘少奇领导工人运动。

1921年5月,上海外国语学社另一批学员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彭述之、蒋光慈等人,乘日本邮轮从上海取道长崎、海参崴赴东方大学学习。这年冬天,罗亦农、刘少奇等人先后由团员转为党员。1923年,东方大学中国语言组成立,罗亦农任书记。

1925年1月,中共领导人陈独秀写信给中共旅莫支部,“急需得力同志能负责指导独当一面者”回国工作。3月,罗亦农等人根据陈独秀的意见,从莫斯科回上海工作。3月29日,罗亦农在海参崴听取了梁柏台的工作汇报;第二天,他写信给中共旅莫支部委员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支部执行委员会,希望加强海参崴的中国工人运动,以为国内工人运动的国外声援。另外,海参崴在某种条件下还要成为“某种工作的根据地或暂居地”。因此,“要莫斯科派两个稍知俄文,做事有能力又能教书的同志”前来任教,并培训工人领导者。

4月9日,罗亦农一行乘上轮船,驶往上海。回国后,他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10月,奉命在北京主持党校工作,为全国特别是为北方区培养了一批得力的干部。12月,他再次来到上海,任江浙区委书记。在汪寿华等人的支持下,逐步建立起各重大产业部门的党支部,迅速恢复了各种产业工会组织。

1925年10月,入党不久的黄励被党组织选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她先从武汉赶到上海待命,然后从黄浦江码头乘舢板至吴淞口,登上去海参崴的煤船。同船的106人中,有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吴亮平、孙冶方、沈泽民、伍修权、罗文炳等人,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等地。另有赴莫斯科开会的蔡和森、李立三等人,多为共产党员。

这支队伍,由俞秀松、胡彦彬、刘铭勋、朱务善、张琴秋组成的领导小组带队。11月10日,煤船抵达海参崴。然后,黄励再换乘火车向莫斯科进发,于11月下旬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在海参崴召开了第二次太平洋地区职工代表会议。黄励和杨放之作为代表团成员,随邓中夏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前往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将太平洋地区职工代表会议书记处迁至海参崴,并创办中、日、朝文版的《太平洋工人》月刊。黄励和杨放之担任中文版编辑,整天忙着赶写文章,介绍江西、湖南红军的战斗情况,有时还应邀到附近工厂里向工人介绍中国人民的革命情况。《太平洋工人》曾秘密发行到中国东北地区,有力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热情。

1931年10月,黄励回到上海。她经分配担任中国革命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并在沪西区日本纱厂开展工运工作,吸收女工参加沪西区工人文化补习学校学习。1932年,喜和纱厂全厂女工和沪西区工人一起,成立了“沪西区工人反帝大同盟”,坚持了两个多月的反日总同盟罢工。

在沪期间,黄励还承担起援救被捕革命者、救济被捕者家属及死难烈士家属的任务。为此,她在大夏大学创办学生干部训练班,在日华纱厂开办工人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批骨干。她依靠全体同志、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灵活地开展营救活动,使不少人免遭杀害,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2年下半年,黄励奉命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1933年4月,因叛徒出卖,江苏省委接连遭到破坏,黄励被捕。在狱中,她与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誓死严守党的秘密。7月5日凌晨,黄励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28岁。

回顾上海作为红色码头乃至源头的历史片段,可以清晰看到何为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亦从一个侧面阐释上海何以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

(作者为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特聘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37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