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传承至今而从未中断的文明,但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次次地战败签约,割地赔款,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均以失败告终。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后发端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五四运动爆发,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创造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4年8月23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时论及中国的工业化即现代化问题,他说:“战后中国的工业化,只有通过兴办自由企业和得到外资的援助才能做到……(美国)无须担心我们不给予合作,我们应当合作。”1945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会见谢伟思时又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未来的基本问题。除非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工业化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必须实行土地改革和民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将给中国带来民主和坚实的工业化的手段。同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49年2月,毛泽东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会谈时首次提及“现代化”这一概念,他说未来的国家“要建设崭新的、现代化的、强大的国民经济。”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提出“现代化”。他指出:“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即将领导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之时,就开始关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迈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坚实的步伐,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时,现代工业产值在全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17%,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足亚洲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当时,美国则达到1453美元。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起点,迄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奋斗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57年,毛泽东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国家”。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第一次完整表述。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3年,朱德明确提出:“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65年年底,朱德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扩大会议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是学习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这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月30日,他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同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之家”来比喻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从此,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在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的总任务、中共十三大通过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都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中共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中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是阶段性的目标。中共十五大还提出了21世纪前半叶“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11位,2007年跃居世界第3位,2010年跃居世界第2位,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加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兴国、乡村振兴等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同时,有力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013年到2021年,我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速达6.6%。2021年我国GDP突破110万亿元,达114.4万亿元(2012年是54万亿元), 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2012年是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9800元,提升到2021年的8.1万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35100元(其中农村居民为18931元,城镇居民为4.7万元),与2012年的16500元相比翻了一番多,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当然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那就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化、科技化为未来导向,以全球化、开放化为基本态度,以实现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为目标等。西方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的水平用了200多年。我们是后来居上,我国的发展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并联叠加发展的。
在工业化方面,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9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还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港口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分别占八席和七席。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从2012年的24.42万亿元增加到39.10万亿元。2017年起,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
在城镇化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城乡来看,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012年为53.1%)。发达国家在80%到90%以上。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6.91万公里,对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率超过98%。全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对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率超过95%。204个县跨入高铁时代。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十年来,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在人口保持增长的情况下,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连续多年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肉、蛋、菜、果、鱼等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人用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已是世界第一灌溉大国,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2021年的10.37亿亩,截至2022年11月,全国耕地灌溉率高达5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8倍。目前正在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在信息化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设开通了5G基站231万个,实现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67亿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需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从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能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有以下五个特色: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迄今为止,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不超过30个, 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而21世纪的中国拥有14多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18%,超过前两批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不仅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增加,更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贡献。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涉及富裕后的公平正义问题。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带来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分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社会两极分化作为资本主义“绝对的、一般的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全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主动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十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历时8年,于2020年底实现9899万人口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当时全球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贫困线上挣扎。2021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2%、21.1%(2012年是21.3%、19.6%),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涉及发展后的价值问题。中国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涉及主客体关系问题。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以资本增值为价值导向,坚持资本至上,发展为资本增值服务,走的是“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的紧张状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力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建设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使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同步进行。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摆上重要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21年,中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率达到87.5%,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2年下降了34.4%。十年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68.5%下降到56%,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4.02%,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通过残酷殖民、野蛮掠夺甚至侵略他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攫取超额利润,开拓所谓的“海外事业和海外市场”,不断以资本力量攫取全球资源,通过对外战争转嫁国内种种危机。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与各国互利共赢,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目前,与中国建交国家总数达到181个,同110多个国家的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中共二十大把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内容写进了党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晚,起点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日益明确,奋斗目标更加坚定。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与“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它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另一幅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邵雍,作者系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特聘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