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传播学院周刊第35期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6-24浏览次数:915

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

人文与传播学院周刊

    总第35期(2010.6.14 -2010.6.20        2010621  星期一

加强服务 增进交流 院务沟通 信息共享

 

备忘录

   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整体换届调整公告(第一号)刊载:  

苏智良拟任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政拟任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朱易安拟任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女子文化学院院长;

刘旭光拟任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恒拟任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丹拟任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校部机关处级管理岗位第五届公开竞聘公告(第六号)刊载:我院柏桦老师拟任学生工作部(处)副职,颜琪老师拟任宣传部副职。

   请各位研究生导师继续关注关于申报学校2011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截止时间为625

   请关注学校网页关于2010年上海高校特聘教授(****)申报通知。

   请关注学校人事处关于申请高校教师资格的预报名通知,咨询电话为64322411,联系人:李咏春老师。

 

一周志

l        “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梅子涵工作室”正式获批

为响应市教委建立名师工作室的号召,增强我校特色品脾的辐射效应,日前,以我院教授梅子涵名字命名的“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梅子涵工作室”获得学校正式批准,该工作室也是我校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工作室。相信在学校“扶优、扶特”工作思路的指导下,该工作室将会在全国儿童文学以及儿童艺术等领域发挥巨大的示范效用,从而将梅子涵工作室打造成上海市高校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l        困境与宿命:新月派在中国”讲座

6月14日下午,著名学者宋益乔教授在文苑楼708室作了题为“困境与宿命:新月派在中国”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我院杨剑龙教授主持,40位硕博士生聆听了报告。宋益乔教授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聊城大学前校长、博士生导师,其撰写的《苏曼殊传》、《许地山传》、《徐志摩传》、《梁实秋传》、《新月才子》等著作,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本次报告中,教授将新月派视为自由主义学派,分析了新月派与创造社、语丝社、文学研究会的异同,阐述了在独特语境下新月人的文化选择,探究了新月派的生存困境,从微观、综观、宏观分析新月派所受到文艺界挤压、空洞化、漠视的境遇。教授认为,新月派的宿命是中国自由主义文人的宿命,新月派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被边缘化了,作为一种社会力量被侏儒化了,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被妖魔化了。从新月派的困境与宿命可以看出中国二十世纪自由主义文人的尴尬处境。教授分析深入浅出,细致入微,让同学们受益匪浅。讲座最后,与会研究生就相关问题和宋教授展开了深入讨论。

 

l        我院翁敏华教授参加“中华七节论坛”

应中华文化促进会之邀,我院翁敏华教授参加了2010年6月16日在西安举行的“中华七节论坛”,并做主旨发言。教授发言的主题为“中华节庆在海外”。同时,做主旨发言的还有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台湾著名主持人凌峰先生。原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作总结发言。在会上会下翁敏华教授还不失时机地介绍我校女子文化学院的“三月三女儿节”。

 

l        我院客座教授丁果先生公开发表对汪晖抄袭案的看法

6月17日,《时代周报》报道了《华人知识圈呼吁处理汪晖事件》一文,华人知识分子纷纷发表看法,汪晖事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院客座教授、现居加拿大的媒体工作者和学者丁果先生在汪晖事件刚爆发时已较为关注。丁果先生指出,像汪晖这样名气大的学者教授,成为名著的博士论文中竟然有如此涉嫌抄袭行为,而且在十多年后论文修订之时,也没有更正。可见抄袭者并不“心虚”,认为这是学术界的常规,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更可怕的是,中国学术界鲁迅研究领域的顶尖人物也竟然堂而皇之地为汪晖教授的行为辩护、开脱,这显然是为他们自己当初审查论文或者阅读论文时没有发现这个缺陷辩护,也是为整个学术界的这种“常规”辩护,这就让这个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这对中国学术发展的未来相当不利。

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事件,丁果却认为值得深思。他认为抄袭是硬伤,必须按照国际标准来处理,呼吁清华成立独立调查小组,作出结论。对于汪晖迄今为止的表现,丁果认为:汪晖教授可以成巨人,也可以沦为侏儒。”作为整个事件的局外人,丁果意味深长地指出:‘汪晖事件'对中国学术界来说,也并非坏事,学术进步也如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这是中国学术界走向大国的必经之路。学术有派系并不奇怪,但游戏规则必须是一样的,文化界尤其要带头遵守学术规范,不能自甘堕落,不然中国的大国崛起,不要说没有底蕴,更可能走向歧途。

 

l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社会史研究的‘应用性’表达”讲座

6月17日下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池子华先生来到我院,在文苑楼508室作了题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社会史研究的‘应用性’表达”的学术讲座。本次报告会由我院唐力行教授主持,历史系、社会学系等专业的众多学生前来聆听。教授回顾了自己的治学经历,重点讲述了其以历史与现实为结合点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的过程。教授强调,研究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有现实关怀,要有当代中国的问题意识,应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当今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能只向西方看齐,更要从中国传统中寻求智慧。在报告会最后,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同学们踊跃提问,交流密切。最后,唐力行教授鼓励大家热心学问,争取写出出色的学术论文。

 

l        我院举办全国非洲学学术研讨会

61820日,由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主办、上海非洲研究中心承办、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支持的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非洲经济发展与中非经贸关系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外交部、教育部、人民日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上海世界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的代表60余人参加大会。副校长陆建非教授和我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

我校较早开展非洲学研究,1999年成立了非洲研究中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心已经成为我国非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科研方面,中心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泛非主义史研究》、教育部项目《非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和上海市教委项目《20世纪非洲经济发展史》的研究;中心出版了《失败的改革: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国家结构调整评述》、《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研究》等著作6部,学术论文40余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在人民日报“国际论坛”发表评论30多篇,为中国的对非政策寻找理论支撑,并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培养中国年轻一代的非洲学教学科研人才,中心率先在国内倡导“培养小非洲通”计划。该计划得到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的积极支持。在教育部和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心先后派遣多名博士研究生赴非洲的赞比亚大学和内罗毕大学进修学习。现在,赴非学习的研究生们都学成回国,发挥作用。近年来,中心已经招收8名博士研究生、一名博士后和20余名硕士研究生。他们正逐渐成为新一代的中国非洲学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

中心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中心成员受聘成为教育部非洲问题专家和上海世博会主题沟通专家,在教育援外、中非贸易和上海世博会非洲馆预案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几年,中心成员先后参加教育部访非团和外交部访非团,为中国的对非政策的落实,做了有益的工作。

本次会议总结了中国非洲史研究会过去三十年的成绩,计划了未来发展,并就中非经济关系进行学术讨论。本中心的五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这次非洲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给中国非洲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并将极大推动我校非洲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

 

l        “‘中国模式’主要争论和基本探索——社会学的热点问题”讲座

6月1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郑杭生先生来到我院,在文苑楼708室作了题为“‘中国模式’主要争论和基本探索——社会学的热点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张宇莲老师主持,我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辞。教授是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在本次讲座中,教授先阐述了“中国模式”的涵义,他认为“中国模式”是当代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和过程所构成的特定类型。对于现在各界对“中国模式”的争论,教授指出,“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研究“中国模式”是中国社会学立足现实的有效切入点,实地调查地方层次和社区层次是将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结合的关键。随后,教授分析了就“中国模式”的基本探索,指出其本质内容是新型社会主义的不断成长壮大,实际轨迹是从初级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进程,实现途径是体制转轨与结构转型齐头并进。最后,教授指出,面对人类困境与特殊挑战应双重应付。本次讲座长达近三个小时,我院社会学系、历史系和法政学院、马哲学院的众多师生纷纷慕名而来。讲座最后,在座学生积极提问,向郑教授请教感兴趣的问题。

 

l        我院举办“第七届上海高校历史学系本科生学术论坛”

6月20日,由我校历史系主办、嘤鸣史社承办的“第七届上海高校历史学系本科生学术论坛”在文苑楼708室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多元视野下的历史”,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及我校的近四十名师生参加。论坛在我校历史系主任黄纯艳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由我校史学社社长、09级历史学本科学生邱麒担任主持。本次论坛共分为四个会场,分别由学生提交报告,师生共同点评。最后形成《第七届上海高校历史学系本科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共收录十八篇优秀的本科学生论文。上海高校历史学系本科生学术论坛是上海高校间最早的本科生学术论坛之一,至今已举办成功举办了七届。在四所高校历史系的共同努力下,论坛的规模越来越大,学术水平逐渐提高,在上海高校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

 

迟到的新闻

Ø        我院杨剑龙教授参与上海世博会《上海宣言》的研讨

6月11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上海世博会《上海宣言》(草稿)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先生主持,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等参加了研讨。研讨会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撰写的《上海宣言——创新城市,和谐发展》(草稿)为蓝本,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杨剑龙教授就宣言的语言表述提出了意见,认为《上海宣言》应该提出某个属于上海世博会的独特概念,应该更强调人文城市和多元发展,应该加强对于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平等交流,应该加强保护市民大众对于城市发展状况的知情权、参与城市发展建设的权利与享受城市生活的权益。

   

Ø        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中喜获佳绩

辛亥革命即将迈入100年之际,以“辛亥革命与孙中山”为主题的2010“中山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于6月11日至13日在广东中山隆重举行。来自我院沈秋伶、程雪、渠杨、黄园园4名同学代表学校组队参加比赛,分别以《中国的品格》、《青春与使命》、《从孙中山的和谐之望说开去》、《不可替代的怀念》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最后以总分第8名的成绩荣获团体三等奖,沈秋伶、程雪和黄园园获个人三等奖,渠杨获优秀奖。

这是我校首次派选手参加由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演讲比赛。大赛共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62所高校二百多名选手参加,竞争异常激烈。从筹备到参赛,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四月初,校党委宣传部会同我院领导多次研究讨论;我院吴沛东书记、柏桦副书记亲自组织选拔参赛选手,几易其稿,反复演练。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潮亲自带队参赛,校党委副书记茅鼎文在赛前鼓励参赛选手发挥水平,为校争光。比赛期间带队老师指导选手克服高温酷暑、旅途疲惫等困难。他们认真准备,精心策划,相互鼓励,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并脱颖而出。

我院以文科见长,中文师范教育为特色,依托上海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才和表达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主持、演讲、辩论和礼仪等各项比赛,为学生就业成才铺路。在此,谨向以上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并向为此次比赛付尽辛劳的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表示感谢!

 

Ø        我院杨剑龙教授参加“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世博会主题论坛

6月12至13日,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策划了该主题论坛,并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论坛。该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上海世博会执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苏州市市长阎立主持开幕式,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汉斯·道维勒、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上海市市长韩正分别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哈佛大学研究员杜维明、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勒分别作主题报告。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苏州市市长阎立、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燮君、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中国作家王蒙、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全球创意产业领军人约翰·霍金斯、著名传媒人靳羽西等分别作了演讲。杨剑龙教授参与了诸多分论坛的研讨,并参与了部分分论坛材料的整理修改等工作。

 

 

本刊主编:朱政                   

责任编辑张虹(zh77@shnu.edu.cn)、俞柳柳(xiaoyuzi1005@163.com

通讯员:叶芳、姚潇鸫、宋莉莉、宋丽娟、贾君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