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云讲堂 回顾 NO.41 | 童明:文学与思辨:西方文论的用途和视野
发布日期: 2020-06-04 作者: 浏览次数: 355


2020年5月22日上午9点,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英语系童明教授做客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名师云讲堂”,带来题为“文学与思辨:西方文论的用途和视野”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王宏超副教授组织和主持,近百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通过“ZOOM高清云视频会议”平台在线聆听,积极参与。



童明教授首先谈到了思辨(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文学本身是一种思辨方式,文学包括逻辑,但会超越逻辑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二元对立的否定,它包括了识辨、诘问、角度、比照(comparison contrast)、综合(synthesis)、举证、评价等,有理的诤讼,也有情的告白,有逻辑也有修辞,所以这些因素相融并济,并没有定法,用“思辨”这个字来表达critique或者critical thinking,不仅它是贴切的,而且他在方法上与二元对立保持了一定距离。




思辨是调动人的各种功能,激发人类智慧的潜能,走向自由快乐的创造途径。思辨包括了生命的意志,或者叫Free will、desire(欲望)、imagination(想象力)、经验,甚至包括超越经验、角度,语言艺术、逻辑等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综合的运用。思辨应该是在平等对话中展开的,虽然包括了对某种观点的部分否定,但是他不是以否定为前提的,因为要把事情讨论下去,就不能绝对否定。


在思辨里,理想的场域是对话式的,除了要有对话的规则和诚意之外,还有一个隐形的评判者(裁判),她的名字叫“爱智慧”(希腊语拉丁语词源:philo-Sophia),Philo-Sophia就是love Sophia,Sophia是智慧女神。只有大家都尊重索菲亚的时候,思辨才有意义。大家都尊重智慧女神的时候,讨论是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的,因为索菲亚女神虽然是裁判但从来不判断,她只是微笑,微笑也是一种回答,微笑可以带来思考,其实微笑代表着讨论是可以的、无穷尽的下去的。


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思辨就是逻辑思维。思辨意味着要熟悉各种逻辑形式,没有逻辑思维的话,思辨就没有规则。要能够识别逻辑上的一些错误,如以偏概全、偷换概念、前提谬误、因果谬误、分类错误、稻草人谬误、中项不周延、功利误导、情感误导、滥用权威、误用传统、止于分析等等。思辨的前提是真实性和相关性,if you do not agree with the premise don't go go along(如果你对前提有质疑的话,你就不要顺着他那条思路往下走)。


逻辑思维只是思辨的一部分,在西方,自尼采以来,思辨传统不再只是逻辑思维,还包括修辞思维(figurative/rhetorical thinking)、变换角度的思维(Perspectivism)。此外,在文学中形成一个共识,逻辑必须和人性中的其他功能结合在一起,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思辨,也就是和人的欲望、本能、情绪、想象力等等结合起来,才是更完整的思辨。


“知识”(epistemology/epistem)“知”是解读、见解、见识;“识”是知的演奏。尼采针对柏拉图的理性传统说:“The world is not knowable,but it is interpretable otherwise.”他认为知识都是来自于解读、来自于见识的。知识都是相关的,本质就是“跨界”的。在文学课至少要提高三个literacies,而且是三个literacies一起解决的:functional literacy(最基本的读和写)、rhetorical literacy和critical literacy,这三种紧密关联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学课。


童明教授提到了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特质——修辞性与虚构性,并重点对修辞性展开了详细地论述。童明教授认为文学的语言是一种修辞的语言,修辞格使得文本超越了字面的意思而产生了第二层意思,这第二层意思才是文学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文学的思辨与修辞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童明教授列举了几种的文学修辞格:metaphor(隐喻)、metonymy(转喻)、symbol(象征)、allegory(讽喻)、irony(反讽)、ambiguity(模糊)、paradox(悖论或二律背反),他通过对艾米莉·狄金森的I dwell in Possibility一诗与兰德尔·贾雷尔的Eighth Air Force一诗的文本细读为我们展示了metaphor(隐喻)与ambiguity(模糊)在文学中的应用以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的想象与思辨。


在讲座的最后,童明教授将思考的对象转向了现实的生活,他向我们描述了两个撕书的场景——中国高中生高考之后的某种“礼仪”与电影Dead Poets Society(中译名《死亡诗社》),并指出成功的教育是快乐的创新与自主成熟的思辨,从而引导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了当今的文学教育。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童明教授与在场的青年朋友展开互动,答疑解惑。


王宏超副教授也在最后对此次讲座做简要的总结,如果把思辨更狭义地限定到文学领域的话,它是作为一种思辨方式的文学,那么文学是什么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我们现在各种各样的这种学科都有它的思辨性,人类的思辨可能是一个整体的,可能随着学科的分化,让我们越来越多地陷入到一种更加专业化的思辨的过程中,这反而可能是一种问题。如果说哲学的思辨让人走出一种蒙昧的状态的话,我想文学的思辨要让人类走出哲学,走向一种更加完整的、更加感性的一种思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