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19:00点,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先生,受邀来到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名师云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带来了一场题为“如何认识先秦文献的汉代传承及其价值”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夏平主持。赵教授的讲座吸引了全国近300师生积极参与。
赵敏俐教授
讲座由五部分组成。赵教授先从近现代学者对先秦典籍的考辨引入,提出应如何看待先秦典籍在汉代传承的问题。讲座第一部分,赵教授分析汉代人在传承先秦文献中所做的巨大贡献。他认为,从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记载,可见汉人在文化建设上的决心。汉人在搜集整理先秦文献方面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从汉初开始废除了秦代的挟书律,广开献书之路,为了收集和抢救更多的书籍,国家还专门派人到天下搜求遗书。二是国家为此而专门建设了藏书之策,将收集来的书籍珍藏于皇家秘府保存,并设置了专职官员负责管理,对每一部书的整理情况加以记录,上陈朝廷。三是国家还派专职人员将收集来的图书进行分类整理与校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建立了系统的图书分类目录,同时也初步建立了中华文化的学术体系。并以《尚书》《晏子叙录》《周易》等为例,指出汉人在整理先秦文献和汉代传承系统时的严肃认真态度。表征为既有不同的文本系统,又有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解说。叙述平实、简洁,条目清晰。没有惊人之论,知之则录,不知则阙如,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讲座第二部分,赵教授就“如何认识汉人整理先秦文献过程中留下的诸多缺憾”展开阐析。其一,认识造成缺憾的原因。秦始皇焚书和秦末的战乱所造成的书籍散亡、信息量严重不足。例如汉代四家《诗》的形成,与“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密切相关。《春秋》与《左传》的关系,也应在原始文献残阙的角度来思考。其二,认识先秦文本传承关系的复杂性。例如,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的记载,可知《老子》在汉代当有多种不同本子。刘向编《战国策》,是把中秘所藏各种与之有关的文献去其重复和校对之后才编成的。但即便如此,他所看到的还远不是战国时代同类著作的全部。汉人整理先秦传世文本的复杂性,留下了深刻印记:有的是汉人重编并且重新命名的,有的是汉人删减之后而成的,有的是秦末战乱中保存下来的残篇,有的是自先秦传承下来某一流派的文本,有的采自汉代经师,有的不知撰人,有的是将先秦著作与汉人著作合为一书的。由先秦传世文献的“汉化”现象而产生的问题,主要是近现代学者不顾及历史情境,对传世文献进行过度质疑。由此而导致对这些传世文献的不信任乃至否定,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赵教授认为,我们应秉持历史的眼光,充分考虑汉人整理和记录这些先秦文献时的历史条件,以及当时所能达到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不要对他们做超越历史的苛责并从而将其否定。治先秦学术的终极目的,应该是阐释传统而不是解构传统。当然,阐释中也会包含对这些传世文献的质疑和分析,但是在总体上并不否定这个传统。
讲座第三部分,赵教授对“如何从与出土文献的比较中认识传世先秦文献的价值”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以《老子》为例,指出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是互证关系。因此,要树立传世文献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基础地位。这是因为,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释读出土文献的依赖和根基。经过两千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反复探讨,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认定,传世文献从总体上是值得信赖的。依据这些可靠的历史文献,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中华文化传统的基本知识谱系。
讲座第四部分,赵教授就“如何认识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学术传统”等问题展开阐述。对传世文献何以“传世”、“六经”之学的形成与发展、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汉书·艺文志》辑录的顺序与文化价值的关系、出土文献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入解析。
讲座第五部分,赵教授对前述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他强调,汉人整理抢救传承下来的先秦文献是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出土文献的重要性尚不足以取代传世文献,反而极大提升了传世文献的价值。当下先秦学术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以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献而展开,将使我们重新迎来一个“返本开新”的中华学术研究新局面。
随后,吴夏平教授对赵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赵教授的讲座提出了一个重要学术问题,对先秦传世文献在汉代的整理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不仅具有学术史意义,而且也对今后的先秦文学文献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赵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深层次的学理问题,体现了反思传统的学术品格。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大家结合讲座内容与个人研究,踊跃发言。赵教授对先秦典籍“汉化”、《汉志》著录与“六经”价值、经典建构与历史还原、如何学好古典文献学、汉志与刘向刘歆《七略别录》的关系、《汉志》“六艺略”中的乐类与“诗赋略”歌诗类文献之间的关系、《诗经》有没有最初的唯一版本、如何看待伪书的价值等问题,一一作了认真细致的解答。大家一致认为,从讲座中获得的不仅是相关知识,同时也对治学态度等有了进一步认识,受益匪浅。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吴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