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寅:走出报销恶梦:再谈科研经费
发布日期: 2014-12-26 作者: 浏览次数: 1143
 2014-12-26 09:11 来源:文汇报 

  作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寅

  现在的科研经费管理,好比是让你加班,你需要锹,给你买把锹的钱;你要用锄头,给你买把锄头的钱。完了你就干活吧!就是农民工也要问一句:我的加班费呢?

  燕都客:《文汇学人》1219刊登的《报销恶梦》,在社会各界都引起广泛的关注,看来触及了当今科研管理体制中的焦点问题啊。

  金陵生:的确,这几天同事、朋友一见面,都说这篇对话在网上转疯了,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这绝不是某个单位的问题,生活在当下学术体制中的学人,无不感受深切。过去是没钱花,现在是有钱难花,于是就滋生了很多花钱的烦恼。没办法,只好多开会,邀请演讲,让学者们都运动起来,不运动就没有消耗嘛!

  燕都客:听你这么说,好像学术界就是在无谓地消耗钱,变着法儿把钱花掉,而且,花钱反给学术带来不好影响。既然没必要花钱,那么国家要投入这么多科研经费干什么,白白浪费么?

  金陵生: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作为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学术研究当然是要花钱的。只不过理工科的成本看得比较清楚,人文社会科学的看起来不太清楚。所以,这钱就要看怎么个花法,花得好,国家投入少,获得收益多;花得不好,国家投入大,实际收益却少。

  燕都客:那你认为怎么才叫花得好呢?

  金陵生: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科研活动中什么最重要?

  燕都客:那还用说,当然人最重要啦!

  金陵生:是啊,所以投入应该主要用在人身上。让科研人员生活轻松,无后顾之忧,同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制度,就一定能获得较高的成果收益。但现在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经费主要不是用于提高学者的工资,而是造大楼,装潢办公室和研究室,全都用在硬件设施上。现在,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硬件设施和先进国家相比已经没多少差距,但对人力的投资呢?差距依然是那么大。因为工资上涨的水平远不敌物价指数,尤其是房价。在居高不下的房价面前,有限的工资涨幅足以让人气馁。

  燕都客:国家近年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已由十几年前的几万元增加到二十万元,这对学者的研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没有意义吗?

  金陵生:我上次已说过,不提高基本工资,用科研经费来提高学者的收入,这种思路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当科研经费成为学者收入的重要补充时,利益就会驱使他们去做短、平、快的研究,而不愿潜心从事高、精、尖的研究。更何况,现在科研经费管理的宗旨,并不指向改善学者的科研条件,而是指向经费的使用方式,又缺乏不同学科性质的区别,结果就造成经费的机械消耗,学者的研究条件没得到改善,反而要为许多不必要的开会、购书、调研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燕都客:为什么有许多不必要的开会、购书、调研呢?预算不都是你们自己根据需要制订的吗?没有需要,就不需要做预算,甚至不申请研究项目呀?

  金陵生:话是这么说,我也确实听到有些朋友声称不愿受项目束缚、给自己找报销的麻烦。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且不说目前学者的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一个教授的薪水还不如卖手机的;更何况,对于当今的房价,没有人会认为仅凭工资就能够买房子吧?所以,超额劳动也是学者无法避免的。如果我在国外当教授,当然不用申请课题。日本学者为了参加一个自发的读书会,可以自费从东京乘两小时新干线到京都,半天往返车费两千多人民币,约占月薪1/35;我如果也这么到济南走一趟,则可能花费月薪的1/20。无论与国外同行还是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中国学者的薪水都是偏低的。

 燕都客:目前大学教授的收入,在国内应该算中上等了吧?

  金陵生:看你怎么比法。和工人、农民比,当然算是高收入了,但如果与其他行业同等资历者相比,还能说高吗?这你懂的。况且,即使你愿意过清贫的日子,你也无法应付考核啊!现在大学都将有无课题、什么级别的课题列为考核、晋升的重要标准,没有人可以优哉游哉地不申请课题。

  燕都客:有这样的事吗?考核不是主要看科研成果吗,你只要有成果,还怕通不过考核,评不了职称?

  金陵生:过去是这样的,考核只看成果,现在倒过来了,首先看课题。我的学生博士毕业好几年,或博士后出站,有著作有论文,按过去的条件早就够格,现在却因为没有课题,不能晋升副教授。

  燕都客:没申请课题,不花钱就做出成果了,应该鼓励呀,怎么反倒压抑呢?

  金陵生:这就是当今科研管理的荒唐之处,不是一两所学校这样,很多大学都有这样的规定。因为教育部将课题作为大学等级评估的重要指标,所以学校就用这种规定逼迫老师申报各种课题。过去老辈学者不花国家的钱,做出优秀成果,这应该是最值得尊敬的,放在今天却将通不过考核,评不了职称。许多学者不知道写过什么好书,却有一大串课题,好像一个学者的能力和水平,全体现在承担什么课题上。简直是本末倒置了!

  燕都客:这大概是出于自然科学管理的思维模式吧?自然科学的研究课题有时没有结果,有时以失败告终,许多物理学家、数学家,研究一辈子也没什么发明创造,衡量他们的工作能力,当然就只能看承担多少课题,能获得多少经费了。人文社会科学当然可以用研究成果来衡量学者的能力,能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而做出优秀成果,更应该提倡和鼓励。

  金陵生:这下你明白申请课题的无奈了吧,不是你想清静就清静得了的。而你只要申请课题,麻烦就来了。预算就是那几项,不外乎调研、图书资料、器材购置、会议、办公用品。我上次说的买副眼镜,只不过是打个比方,意谓科研经费的使用应该以改善科研条件为目的,如果钱只能用于研究直接需要的地方,那我就不知道陈景润若活到今天,将怎么申报课题:购买稿纸一吨、铅笔百箱?也不知道钱锺书会怎么申报课题:他从来都是借书看的,如今线装书不让借了,买又没处买。天天到图书馆看书,乘公交花不了几块钱,打的报销则有限额,不能多打。想出国查资料更不行,境外差旅费不能报销。唉,他们将怎么花钱呢?

  燕都客:出国查资料不能报销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

  金陵生:凡出境差旅费都不能报销,大概是为了杜绝假公济私出国旅游吧?但问题是,这一来就限制了我们的国际交流机会。以前经费少,付不起国际旅费,出国访学、开会还容易点,现在经费多了,反倒更不容易出去。燕都客:此话怎讲?金陵生:以前谁都知道我们穷,邀请我们短期访问,或做访问学者,都能给我们提供经费,于是多少有些国际交流的机会。现在中国瞧着比谁都好,没人再愿意给你资助,自己又不能报销出境差旅费,无形中就断绝访学的机会了。

  燕都客:那么出国开会也不行吗?总有会议邀请为凭,无法凭虚杜撰的。

  金陵生:开会也不能报销。过去因为没钱,别人邀请我们开会,都资助机票和住宿。如今外国甚至港台地区都不愿再资助中国大陆学者机票了,课题经费又不让报销,总不能自费去吧?只好作罢。所以,现在有了钱,反而不容易出去开会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我们请外国学者来开会,可以给他们支付机票和旅馆费了,自己却不能报销国际会议旅费,真匪夷所思啊!

  燕都客:控制公费出国是国家遏制腐败的一贯措施,不是只针对学术界的。

  金陵生:但直接受到影响的却是学术界。现在课题申请表上虽有国际交流经费一栏,却被告知不用填,填了也不能用。其实,过去由对方资助出国访问,学者的感觉是很不好的,一则受别人施舍的滋味谁都知道不会舒服,更别说有些资助是带有条件的。某些国家科研机构多年积累的资料或研究成果,就成了个别学者受邀访问的代价,最后成了别人名下或合作研究的成果。

 燕都客:研究中国学问,有必要去国外访学、做研究吗?

  金陵生:一个没见过世面、不清楚外面世界的学者,是很难成为优秀学者的。这只要历数上世纪以来的学界人物就可以明白,最典型的莫过于清华四大导师。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要想获得资助去访问,非常困难;如果自己支付费用,就比较容易。国外学者所以能经常到不同国家访问、做研究,就因为自己有经费,不用仰人鼻息。现在我们有经费了,却不让报销,就限制了学者出国访问的机会。

  燕都客:你说的只是人文学科或理科那些基础研究的情况,工科或社会科学还是需要大量实验、调研经费的,应该有所区别。金陵生:我正是这个意思,课题申请时可以有经费使用的项目预算,但不必管得太严,尤其不必强求实际花费必须符合预算,只要立项时核定课题确实需要多少钱就可以了,结项只要经过评审,验收合格,节省的经费就归个人。这样可以免掉为花钱而花钱的麻烦,学者可以增加收入,同时免除不必要的时间、精力消耗,甚至无谓的浪费。

  燕都客:问题是你不列出实际需要的开支,我怎么清楚你这项研究需要多少钱呢?

  金陵生:您说得有理。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成本不像科学实验那样有清楚的消耗可以计算,再则有些开支性质很模糊,按现在的规定也无法报销。

  燕都客:你都具体说说看。

  金陵生:比如调研对研究文史的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究杜甫的,成都杜甫草堂该去看看吧?研究古文字的,安阳小屯殷墟遗址不能不去考察吧?但门票不能报销,因为有旅游观光之嫌。现在考察古迹遗址,一天下来门票比旅馆费多得多,无法报销。有些地方公共交通不方便,需要自己开车去,租车不能报销;找朋友开车,汽油票不能报销;至于那些做民族研究的学者,深入民族地区调研,经常连可以报销的项目都无法开发票,更不要说刷公务卡了。还有一些规定也莫名其妙,音像资料DVD可报销,音乐CD不可报销,文件夹算办公用品,书架就不算,书包更不算。有限的几个开支项目怎么能覆盖实际花费的范围呢?

  燕都客:这的确有问题。主要是你说的这些开支,界线都很模糊,不严格规定,很容易变成旅游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

  金陵生:更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可以预见,以后科学研究对图书购买的需要会越来越小,而且一般学者家庭也放不下那么多的书,图书资料这部分的预算会大幅度减少的。相应地,许多珍贵古籍都影印出来了,跑图书馆调研的需要也少了,科研经费的预算该怎么做呢?

  燕都客:这显然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对科研来讲,将来的趋势肯定是物质形式的消耗越来越少,人的智力方面的消耗越来越多。可智力的消耗又怎么计量呢,也很难做清楚的预算啊?

  金陵生: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还是只能回到总量的控制,按课题的价值支付经费。就目前的社科基金而言,一个哲学的课题和一个考古的课题相比,物质形式的消耗乃至人力的消耗都是很不相同的,但为什么能获得同样的经费,不就是评审专家认为它们同样值那么多钱吗?

  燕都客:这我同意,目前国家科研经费的支出确实是根据科研成果的价值来决定投入数额的。

  金陵生:这就是我前回说的,科研经费的本质是对获得研究成果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报偿,其中既含有物质消耗品的成本,也含有研究人员的智力成本,其比例和实际耗费的数额都是很难预算的。如果每一分钱都要为科研直接花完,变成书堆在家里,变成复印纸,变成乘飞机火车奔波的时间,那就没有计算智力成本。

燕都客:现在课题经费里面不是包含了劳务费吗?这就是智力补偿。

  金陵生:也许我理解得不准确,劳务费只是作为必要的自由开支列出的,而且不能给本单位的人。我是用作给学生帮我查找资料和处理其他文案工作的辛苦费。即便如阁下所说,视为智力补偿,即加班费,未免也忒低了点。目前各种课题费所定的劳务费比例是多少,我不太清楚。最近看到一些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的申请书,在总数20万元中只占七八千,一个课题做三四年,每年只合两千元,就是说,除了自己掏腰包的钱不说,平均一天加班费是6元。

  燕都客:如果作为智力成本来计算的话,那的确是太低了。

  金陵生:我上次说过,目前我们所做的科研大部分是职务之外的超额劳动,科研经费当然应该体现对这部分劳动的补偿。现在的科研经费管理,好比是让你加班,你需要锹,给你买把锹的钱;你要用锄头,给你买把锄头的钱。完了你就干活吧!就是农民工也要问一句:我的加班费呢?如果研究书法的看博物馆要自己掏钱,研究文学的看历史遗迹要自己掏钱,搞戏曲的听戏要自己买票,那我问你,我干嘛要做研究呢?我有这个时间不会自己去旅游,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为什么非去杜甫草堂,非去安阳小屯,或开半天车去人影子都见不到的罗布泊?别人搓麻将、看电视的时候,我为什么非要在灯下熬夜工作?

  燕都客:……

  金陵生:既然经费使用上有些模糊地带,为什么就不能使用模糊的管理方式,控制总额而放松细节呢?既然科研经费中同时包含着物质消耗的成本和智力消耗的成本,而其比例又难以预算,为什么不以实际开支为据,而非人为地机械地划定其比例,迫使研究者去进行不必要的消费呢?既然科研经费包含智力消耗的报偿,为什么不让这种报偿支付得更直接、更简单、更人性化,让研究者使用得更自然、更有尊严呢?

  燕都客:你这么说,就将科研活动庸俗化了,将国家与学者的关系变成老板和雇工的关系,科研成果变成商品买卖了,这还成什么话?

  金陵生:那依您看,国家、学者和科研成果是个什么关系呢?难道我们不都是研究机构或大学聘用的合同制雇员吗?明确了这种隶属关系,恰恰让学者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自己拿出的成果对得起给你的科研经费。凡真正的学者,固然都有学术理想和抱负,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但从国家一方说,也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吧。即便马儿愿意不吃草,它又跑得了几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