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人:上海是与电影有缘的城市
发布日期: 2015-06-15 作者: 浏览次数: 516

来源: 解放日报 2015-06-14 08:19 | 作者:王纪人

  王纪人

    上海的电影传统经过时间的洗礼,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据中国媒体报导,在去年第17届举行时,欧美媒体对中国这个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给予了好评:“虽然仅创立21年,但上海国际电影节比较日本电影节和韩国釜山电影节,影响力大有后来居上,问鼎亚洲之势。”其实釜山电影节是1996年才开张的,比上海电影节晚了3年,而且是非A类国际电影节。虽然也曾办得风生水起,但这几届的国际关注度已明显趋弱。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是1985年就开始的,是国际电影节协会承认的九大A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之一。它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电影节,但自从上海国际电影节人气趋旺以来,确有被赶超之势。
    一个国际电影节办得如何,一要看它的国际性,也就是要有相当的国际关注度和参与度,有世界各国的电影人、电影商近悦远来;二要看它的权威性,即评委会主席和评委必须有当今国际影坛的大牌导演、演员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人士担任;三要看参映电影的质量,尤其是参赛电影中必须有多部具有高大上的水准,以保证最终的获奖作品中有几部能获得国际电影界的广泛认同,甚至可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经典不可能每届都有,但如果多少届评下来竟无一部可以称为经典,而别的电影节却屡屡出彩,就说明选片不力或审美眼光不行,那就很值得反思了。四要看影迷的参与度。本届电影节观众的踊跃指数继续看涨,6月7日开票那天,仅10小时后,票房已超1100万元。本届展映片共300余部,有官方推荐、4K修复、向大师致敬等热门单元和热门影片,其中在几大权威电影节中刚刚获奖的影片和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肯定吸引大批影迷的眼球。
     即使从世界范围来说,上海也是一座与电影很早结缘的城市。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首映《火车到站》,标志了电影的诞生。不到8个月,上海徐园杂耍场就放映了此片和 《马房失火》 等多个短片。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虹口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影院——虹口大戏院,专门放映“西洋影戏”。据程季华主编的 《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诞生于北京。1913年,张石川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与郑正秋合作编导了中国第一部国产故事片 《难夫难妻》。1925年,全国约有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云集上海。上世纪30年代,上海影业已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杰作,如 《狂流》《三个摩登的女性》《渔光曲》《神女》《姊妹花》《风云儿女》《大路》《新女性》《马路天使》《夜半歌声》《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等都出品于上海。电影史上的多数优秀导演和电影演员,也都在上海脱颖而出。通常说的1949年前电影的半壁江山在上海,其实是已经打了折扣的说法。
    上海既然有着电影史上光辉的业绩和传统,涌现过众多杰出的堪与国际一流比美的导演演员和作品,那么如何借每年举办国际电影节的东风,集聚国内外的人才和资金,拍出足以重振历史辉煌的电影和壮大电影产业,才是电影节中最重要的议题。
   按我个人的浅见,由于上海早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就有“东方的巴黎”之称,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居于亚洲前列,它的开放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达又居于中国之首。这是上海成为中国电影之都的物质基础和城市文明的精神前提。当时的上海电影代表作,十之八九都以都市人的人生和情感生活为题材。所以那时的电影影像与上海的市民生活是息息相关、互相呼应的。可见上海电影的创作和繁荣,是与它的鲜活的城市现代性和浓郁的都市气息直接有关。今后对上海电影创作的定位,自当以发展城市电影为主,并把镜头聚焦发展中的城市和人与城市的互相塑造。这应该是三十年代上海电影黄金时代的成功之道,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和电影大国的通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忽视和放弃。
      目前观影的主体是谁?据调查,从年龄上分析,已从2009年的25.7岁,下降到21.4岁,也就是说主要是90后一代,其他年龄段所占比例锐减。从票房来看,他们似乎对《小时代》《致青春》《中国合伙人》更感兴趣。有人说,这是“无理性”和“口味捉摸不定”的人群。其实,处在成长期的年轻人令人“捉摸不定”也是情理中事。问题是电影创作者、制片方和出品人倒是要对这个主要的观影群体好好“捉摸”一番,不要把这个票房的主要“客户”也给弄丢了;同时也可以把目标群扩大到其他年龄段群体,以便吸引更多的观众。就目前的电影票房来分析,上座率并不与电影质量成正比。或者说,质量一般的“粉丝电影”、商业片可能拔得票房的头筹,而艺术影片曲高和寡。这当然不该导致放弃艺术片,而是可以创作复合类的兼顾艺术和商业的电影。
    电影节由于好中选优,集中了近年来各国各地区的优秀之作,所以是一次视觉上和精神上的饕餮盛宴。它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和电影艺术的高水平,大大有利于提高电影从业人员和观众的电影文化水平。希望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优质生产和择优观赏之间的良性循环,不仅追求票房的丰收,更追求美的创造和美的接受。供给创造需求,电影可能影响一代人的欣赏水平。只有创造好的电影作品,才能培育出高水平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