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下午,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新一轮建设动员大会在人文礼堂顺利召开。我校校长袁雯教授,人事处、研究生院、社科处负责人及6个团队的150名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院长查清华主持。
会议上,校长袁雯发布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建设动员令,对学科未来发展作出具体指示。袁雯强调团队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指出团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每一位队员的成就决定整个团队乃至整个学科的未来;教师的学术生涯和职业发展要着眼于长远,考虑当下;“高水平”的定义和建设目标是每个团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要理清两轮建设的差别,新一轮高水平学科建设需要有更高的目标,要清晰定位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路线;要协调好增量绩效和增量目标的关系,实现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
人事处处长马英娟强调凝练团队特色目标,做好深度规划,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并重,让各位老师愉快地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昌来指出,新一轮中国语言文学高水平创新团队要突出人才培养,在一流课程建设、高水平教材建设等方面做好规划有新突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科处处长董丽敏指出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各个团队需要进一步的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学科评估指标,认真总结和反思,做好新一轮的发展规划。
大会之后,六个创新团队分别召开团队研讨会,就新一轮创新团队建设要求展开讨论。
“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创新团队负责人查清华教授强调,本团队旨在继承、弘扬、发掘和创新中华典籍的优良传统、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面向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和科学前沿,服务国家和地方文明建设。 要求团队成员按照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局,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广泛借鉴国内外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人才培养、理论探索、承传普及、社会服务等有机结合,建构新的研究体系,产生重大成果和社会效益。朱易安、刘国正、李定广、李贵、陈才训、钟书林等教授和多位青年教师就团队建设的目标和创新举措纷纷发表意见。
“国际比较文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宋莉华教授强调,本团队的建构将继续发挥学科原有特色和优势,在域外汉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西传研究等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着力打造传世精品。同时,将学科发展与服务“一带一路”的国家重大战略密切结合,努力拓展学科新领域,占领斯拉夫研究的学术前沿和高地。办好学术期刊《国际比较文学》,使其真正成为与国际学术界、国际一流学者对话、交流的平台总结上一期创新团队的经验,讨论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特长优势,补上短板。成员们认真分析了各项任务指标,认为应当从积极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中华文化外译项目、发表重大性和标志性成果、补足获奖与教材方面短板、一流和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人才项目等方面力求突破。对于如何筹划建立斯拉夫研究中心和做好《国际比较文学》期刊、以学术平台建设为团队建设重心。团队成员们围绕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国际交流与参与国际学术研究体系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要在社会服务方面突出以跨文化视野为中心。
“比较语言学与汉语国际传播”创新团队继承张斌教授、许威汉教授、潘悟云教授、范开泰教授等老一辈语言学家开创的优良学术传统,现凝练为三个方向:汉语本体研究与语言理论创新,国家语言资源与语言比较研究,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负责人陈昌来教授指出,要继续发扬我校语言研究的传统优势地位,锐意进取,再创佳绩;加强团队建设与交流,团队内部合作互助,以老带新,帮助成员个人发展;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及教学成果产出,加大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实践性转化力度。张谊生、曹秀玲、高航、宗守云、刘红妮、李文浩等教授就学科建设献计献策。
“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创新团队负责人董丽敏教授介绍了新团队的基础条件及上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阐明新团队的三大研究方向,即都市文化与现代中国经验、江南文化及其现代转型、文化转型话语创新;对未来五年的建设目标作出初步部署,并简要介绍了包括“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丛书”出版方案在内的团队计划。朱恒夫教授强调高峰成果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并建议团队定期组织会议分享经验与交流互助。杨剑龙、唐力行、詹丹、郑桂华、钟翀等教授对团队建设提出富有前瞻性的建议。
“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围绕近期目标与未来规划展开讨论。团队负责人朱振武教授针对“世界文学”的概念,对团队成员如何构建中国世界史和话语体系作出了进一步要求。陈红教授、李建英教授、朱伊革教授等团队成员就主要工作、具体规划、未来前景、资源整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如何形成团队特色、增强团队凝聚力、让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等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如何体现世界文学多样性、彰显文明互鉴历程、展示国家重点学科风采等问题提出了思考。
“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与研究”创新团队依托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组建,成员跨越多个学科和学校,规划了三个研究方向:一是数字人文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二是数字文学与文献挖掘,三是东亚语言资源数据开发与研究。负责人吴夏平教授强调团队要努力开展数字人文理论研究,丰富中文学科内涵;创新数字人文技术方法,解决中文学科具体问题;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服务中文学科教学研究。王贺、王弘治、吕元智、张梦翰等就数字技术开发、数字资源建设、新文科人才培养等提出具体设想。
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是上海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通过人事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带动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校优秀教师队伍。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是上海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通过人事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带动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校优秀教师队伍。上一轮建设,我校中文学科4个团队均获好评,顺利结项;本轮申报6个团队全部入选,中文学科也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