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上午10—12时,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原国务院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原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朱立元先生,应邀做客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名师云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做了一场题为“后理论时代的新审美主义思潮”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王建疆教授主持。超过300名听众聆听了这场报告。朱立元教授
朱先生首先对题目中的“后理论时代”和“新审美主义”做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然后描述了这一新思潮的产生背景、生成机制和领军人物。指出这一新审美主义思潮的性质在于对之前文学研究和美学研究中的文化研究倾向的反拨,要旨在于回归文学研究本身和美学研究本身。朱先生主要从两方面来探讨新审美主义思潮。首先是对文学特质、文学性的再思考。新审美主义提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摆脱在文化研究和新历史主义的浪潮下,文学被社会历史的语境淹没,导致失去了其独特性,对文学特性的研究也被边缘化的被动处境。整个理论方向呈现出由理论时代的文学研究转向后理论时代的文化研究,再到新审美主义要求回归到文学研究的趋势,然而这种回归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不同于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修辞等纯形式要素的研究,在后理论时代,卡勒、米勒等人不再专注于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不再把纯形式、语言要素隔离出来,也不否认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开拓,而是强调一种开放、多元、包容的理解,这与文化研究用文化取代文学特性研究大异其趣。在新审美主义思潮中,文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述行”和“施为”,即强调文学用言语实施行为的方式,从而开辟出想象空间,召唤、邀请读者进入文本中的世界,并要求其积极参与,表明了文学活动的动态性。文学研究不追求固定的本质,因为文学是一个事件,是在作者的写作行为与读者阅读行为的互动中形成的事件,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之物。因此,“施为”与事件性成为当代界定文学性的新视角,区别于传统文学理论对文学性研究囿于修辞、叙事等理论的范式。第二方面是关于新审美主义中的形式概念,朱先生认为新审美主义关注的是新形式,是与历史相关联的新形式主义,因而不再空洞。一方面体现了对新历史主义从权力、意识形态角度入手研究文学的反抗,另一方面也对传统形式主义将形式与内容剥离的做法表示反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新形式主义运动崛起,在内部分成了两个阵营,其一是“激进的形式主义”,以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理论为纲领,强调历史现实关怀,认为历史内容与形式并不矛盾,其二是“标准的形式主义”,以康德美学理论注重形式、非功利性、无目的性为宗旨,但是并未绝然区分文学艺术与历史,而是认为文学应借助形式提升人性。尽管存在主张上的区别,这两个派别都赞同恢复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式,以此反对由于侧重意识形态而导致文学的程式化、扁平化倾向,而文本细读可以呈现出文学自身的复杂性,只有当文本回复到复杂性中,形式的愉悦、情感的因素才能显现出来。此外,新形式主义还认为形式具有生产性而非反映性,主张调和历史与形式的关系,重新反思形式,扩大形式的范围,融合历史社会等要素,这些都体现了新形式的特质。
随后,王建疆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朱先生对新审美主义的内涵做了深入剖析,着重探讨了新形式主义与新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文学、史学、语言学、政治学跨学科研究的性质,对广大学者有着方法论上的启发。在讲座的最后环节,大家结合讲座内容与个人研究,踊跃提问。朱先生对文学对形式与内容是否能够完美统一、新审美主义是否有代表性理论家等问题一一做了细致解答,大家从中受益颇丰,讲座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